《音画中国》成果展示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

指导单位: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
主体单位:湖北工业大学
项目负责人:饶鉴教授
艺术家:刘小庸/Liu Xiaoyong
作品类型:数字艺术
作品尺寸:自由尺寸
主要材料:综合材料
选题来源:故宫博物院
创作年份:2023年

作者简介

刘小庸/Liu Xiaoyong

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,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,现工作与北京语言大学。2023年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,2019-2023主持完成中央高校项目十余项,发表核心及国家级期刊十余篇。

设计说明

作品呈现方法——模态融合(Modal Fusion)通常指的是不同的表达和感知模式(例如 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)的结合。 可增强表达能力、 促进跨文化理解、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。

该作品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合现代技术和表达方式,以更加吸引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,实现跨文化传播。

作品使用TouchDesigner的音频分析功能,将歌曲的节奏、频率和声音强度转化为数值数据。根据这些数据,实时调整视觉元素的运动、颜色和形态。

作品呈现方法

模态融合(Modal Fusion)通常指的是不同的表达和感知模式(例如 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)的结合。 可增强表达能力、 促进跨文化理解、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。

内容创新

该作品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合现代技术和表达方式,以更加吸引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,实现跨文化传播。
1.模态化设计:定义多模态、艺术品匹配、动态效果融入;
2.技术开发:沉浸式体验、现场互动、AI辅助;
3.故事化表达:背景脉络、数字叙事、情感共鸣。

方案流程

有效地突破中国艺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,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和模态化的优势,将中国的传统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前沿。
1.平台搭建:数字艺术库跨平台适应;
2.宣传推广:目标市场、合作交流;
3.反馈优化:数据分析、持续优化。

技术实现

使用TouchDesigner的音频分析功能,将歌曲的节奏、频率和声音强度转化为数值数据。根据这些数据,实时调整视觉元素的运动、颜色和形态。
辅助软件:UNITY、Blender、AE、OpenAI、Midjourney
使用软件: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交互设备、音响设备、摄影设备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

作品思考

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与困境:
文化差异与障碍:深厚的哲学思想、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难以完全理解和欣赏;
传统与现代的冲突: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与现代文化的竞争;
技术与媒体的局限:中国的传统艺术实体的方式难以现场体验;
传播渠道与策略的不足: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和策略;
创新与保守的平衡:保持原貌和精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造;
教育与普及:国际观众接触艺术形式时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和理解;
形象与认知的偏见:误解或偏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。

作品内容

背景场景:长安城市与乡村景观。
乐器互动:古琴、筝、笛和鼓的声音响起时,视觉上展示与之相应的乐器动画效果。
唐代形象:唐时期典型文物展示唐代整体造型艺术风貌,包括服饰的图案、颜色和风格。
书法诗歌:古琴、筝、笛和鼓的声音响起时,视觉上展示与之相应的乐器动画效果。

视觉演绎

使用粒子,流体等效果,突出穿越与幻境的效果。
场景:城市与郊区
建筑与山水的结合,使用粒子效果,营造幻影感受,长安城市与郊区、建筑与山水的结合将呈现出一个充满神秘、幻想和古老氛围的景观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梦境中。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场景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场景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场景参考

乐器互动

弦 笛 鼓
1 古琴与筝:震动效果
2 笛子:气孔效果
3 鼓:表面张力

粒子系统的“波纹”效果:
基础设置:粒子的大小、速度和生命期。
音频驱动:驱动粒子参数。
视觉效果:粒子颜色和亮度为每个乐器创建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,使得音乐和视觉动画紧密相连,为观众提供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体验。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场景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场景

人物形象(文物)

为观众提供一个视觉和听觉都充满唐代风情的沉浸式体验。
1.文物展示
2.舞蹈动作
3.音乐交互
4.回顾背景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人物

书法与诗歌

唐代诗歌和书法在现代数字媒体中焕发新的生命,还能为观众带来一种时空交错的沉浸体验。
1.历史人物展现
2.书法诗歌呈现
3.音乐互动
4.背景装饰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


作品《音画中国》参考

优势

中国艺术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交互化、模态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,也是对艺术发展的推进和创新。这种结合使得中国艺术在当代能够继续繁荣并走向世界。

投Ta一票作品不错+1查看投票排名